《大清总督:混混怪吏李卫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雅盛书屋yasheng2.com
二
虽是到了深秋,江南安徽省安庆府的天气,仍是热得很。知了一声一声的嘶叫着,滚滚的热气在翻腾。巡抚衙门大堂上,虽是开着窗,但二十多名官员聚在一起,还是气闷得很,让人透不过气来。不过,巡抚李柱器的面谕,所有的官员都不得不耐着热,坐得端端正正,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。
那坐在上边的李柱器果然是穿得极寒酸:一身灰色搭连布袍子,天青哈喇呢外褂,挂了一串木头朝珠,补子虽是画的,颜色也不大鲜明了,脚下一双破了几个洞的靴子,头上一顶帽子,还是多年的老式,帽缨子都发了黄了,红顶子暗不拉几,却像个深紫的颜色。再看下头这些三四品以下的署员,一个个都穿得破衣烂衫,衣衫褴褛,补丁摞着补丁,针脚咬着针脚,衣服上头的颜色也深浅不一,不知是从哪几件破衣上扯下来的布头。如果不是在巡抚的大堂上,乍见了还以为是叫花子开会呢。
只听李柱器在上面道:“孔夫子有句话,叫做‘节用而爱人’。什么叫‘节用’,就是为人在世,不可浪费。孔夫子又说‘与其奢也宁俭。’可见这‘俭朴’二字,最是人生之美德。没有德行的人,是断断不肯俭朴的。”
众官听了一齐点头称是,连称夸中丞大人叫得透彻。
李柱器接着又道:“你们想想,一天到晚,只讲究穿的阔,吃的阔,于政事上毫不讲究。试问他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?无非是敲诈盘剥百姓而来。所以这种人,存心竟同强盗一样!”
众官又是一连声的说对对对,是是是。其中有一个会说话的四品道员,又说道:“大人明鉴,卑职今日得闻中丞大人如此通天之言,方才悟此为官之道。幸甚,幸甚!”
李柱器一点头,算是承受了这句话,一指自己头上的帽子道:“你们看兄弟头上这顶帽子。自从做官以来,顶戴从金顶子一直换到红顶子,但这顶帽子,却足足戴了三十多年。”
众官啧啧称赞:“大人真是清明廉洁,洁身自好啊。”
李柱器听了众人吹捧更加得意,又道:“所以说,吏治之坏,是由于操守不廉;操守不廉,是由于奢侈无度。比如我喝茶吧,每天早晨让管家浓浓的用茶叶泡上一碗。等到客来,先冲一碗开水,再兑进去点茶水上点颜色,不就结了么?象你们恐怕在府中都是一碗茶就要一把茶叶的,实在是太浪费了。兄弟还有许多俭朴之事,以后慢慢与你们讲来。都可以成为你们学习的榜样啊。”
说罢,便端了茶。
众人一见可以走了,纷纷端茶起身。嘴里仍忘不了再捧李柱器几句。有的说:“听李大人一席话,下官如坐春风,茅塞顿开。”有的说:“大人就是李青天,李清官啊。大人之清,乃本省百姓之福啊。”
李柱器在一片诵扬之声中,送了众人。这才走到后堂,早有仆人递了湿毛巾,李柱器拿起擦了擦汗道:“你家三老爷呢?”
仆人回道:“方才接了北京城里来的线报,正在签押房里看着呢。”
这个三老爷是李柱器的亲弟弟,名叫李不柱,是个举子出身,后来连试不第,便坐了大哥的师爷,此人虽然没有中了进士,但对官场上的这一套却是极熟络的,可谓胸藏玄机。李柱器几乎所有事都要与李不柱商量,而李不柱每出一计,大多必有奇功。所以极是受其兄信任。
李柱器听说李不柱在签押房,因为离得不远,便不再叫仆人去唤,自已一路走到签押房。进了屋子,只见一个又瘦又小的中年人,长面豆眼,穿一身青缎开气袍上套黑考绸团花大褂,因天热没有穿马褂,一手拿一张汗巾擦汗,另一手拿着一封信在看。正是李柱器的三弟李不柱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张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雅盛书屋yasheng2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